去年下半年,本报开辟了《好读》版面,我们由此结识了一群热爱读书的朋友。在《好读》首次撞见世界读书日以及台州市第四届全民读书月之际,我们将推出一组有关读书的话题。比如,你为什么读书,你可以谈谈或许只属于你的某种理由;比如,你与书和书友之间发生过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拿出来晒晒;比如,跟过去的物价相比,现在书价到底是贵还是便宜?你可以发表一下高论;再比如,你都在哪些地方买书、淘书、看书的,有哪些“妙处难与君言”的癖好……读书本来就是一桩乐事,聊有关读书的话题,自然也是趣事一件。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与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邮箱是)。
今天首先出场的这位嘉宾,每天都生活在图书,作为台州市图书馆馆长,对于读书,毛旭自然有话好讲——
Q:你理想中的图书馆是什么样子的?
A:那是人在书中的感觉。图书馆是一个放松心情,享受知识的世界。读者随时可来,随时可走,想学就学,想休息就休息。随性,适意。
Q:突然想起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里的情节,少年卡夫卡流浪的过程中,图书馆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常在想,哪里有那么多随处可见的图书馆呢,可以让我在各馆之间穿梭,在书海里漫游。捧书而读,枕书小憩。这是学生时代羡慕卡夫卡的流浪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
A:是的。不过,现实跟理想总有一定距离。
Q:怎么说?
A:首先,理想化的图书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目前我们还做不到;其次,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的资源是共享的,这就要求市民高度自律,遵守公共秩序和纪律,爱护图书和图书馆。
Q:难道市民做不到这一点吗?
A:从比例来说,做不到的是少数,但由于读者总量太大,这个少数,在绝对数量上也不少。比如,市民在馆里看书,一拿就是一堆,看了又不放回原处。馆员每天要上架图书几千册,周末、寒暑假时,每天光还回来的图书就多达5000余册,加上阅览的量,每天要上架万余册的图书。也有个别市民把图书馆当作聊天室,甚至在图书馆里织毛衣。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欢迎这些市民多来图书馆。夏天来这里乘凉,冬天来这里避寒,也是好的。他们愿意走进图书馆,我们就成功了一步。进来了,才可能接受阅读的熏陶。
Q:你自己也是因为受了阅读熏陶,才爱上图书馆工作的吗?
A:可以这么说吧。我们那时候,专业选择是很盲目的,毕业后包分配,在分配工作前,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工作,所以,我说一到图书馆就爱上了馆员工作,那是假话。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这是一份平和的工作,又能接受文化熏陶,很契合我的性格,我非常享受。
Q:在市图书馆设计上,你们如何做到吸引读者,让市民自觉接受并享受到文化熏陶?
A:这个说来话长。我们总的服务是:不设门槛,不搞特殊,无差别地对全市市民。
Q:具体怎么实践?
A:从部门设计上讲,我们尽量考虑不同年龄和群体的读者的需求。除了普通文献借阅室,还设有少儿文献借阅室和亲子图书馆,这样就涵盖了所有年龄的读者。从专业角度讲,我们设有地方文献阅览室、叶文玲文学馆以及报告厅和台州地方产业图书馆。另外,市民书房24小时,提供市民自习。
Q:在图书馆楼下看到一个无障碍图书馆,是专为残疾人设置的吗?
A:不全是,它包含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功能,又向健全人。有5个区,包括为少年、和视障人员等三类人设立的上网区,以及盲文和光盘两个借阅区。盲文借阅区提供盲文阅读、打印服务,光盘借阅区存放影视剧、纪录片、等影像资料。目前光盘借阅区仍在筹备中。
Q:图书馆底楼北边有个自助图书馆,在这里是不是借阅更?
A:这个,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对的。自助图书馆也是24小时,图书馆主楼闭馆的时候,这个部门也能接待读者。目前存书近2万册,市民可在里面看书和外借。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办了借书证的市民需持身份证或市民卡才可刷卡进入。
Q:这个很不错,节省了运行成本?
A:是啊,我们的自助图书馆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助图书馆。
Q:国内最大的?
A: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们建自助图书馆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可能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如果运行成功的话,我们希望有机会复制这个模式,全面铺开。
Q:怎么说?
A:你刚才不是说很羡慕卡夫卡在各个图书馆之间漫游的感觉吗?如果自助图书馆实验成功,那么在街道、社区、乡镇、村居,以有限人力投入建立多个上规模的自助图书馆,就成为可能。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比经费问题更加制约图书馆发展的,是人力资源问题,人手紧缺,成了图书馆提升服务层次和拓展服务范围的最大障碍,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图书馆应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Q:市民去图书馆除了看书、学习,还能做什么?
A:很多。可以听各类科普和人文,可以看各种展览,可以到英语角交流口语,可以参加书友会分享读书,也可以到无障碍图书馆上上网。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像逛超市一样逛图书馆,只要不吵别人就行。热衷公益的市民,还可以参加馆员培训和义务选书员活动,帮我们出谋划策,共同建设图书馆。
Q:你在图书馆里工作了20多年,感觉读者群体都有哪些变化?
A:主要群体一直是学生。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学生是图书馆里的读者主力军;90年代末至今,小学生始终占据读者主力军。这可能跟升学压力有关,一开始中学生升学压力小,所以来图书馆的人多,后来,中学生升学压力上去了,主力军的就被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的小学生占据了。
Q:我们平时看到,图书馆里读者也不少啊?难道是?
A:那是因为学生平时都在上课。你没看到吗,一到周末,绝对是小学生的天下。还有,你平时看到的坐在图书馆里看书的那些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考公、考研、考证的人,他们是在图书馆里自习,对他们来说,来图书馆是利用这里的阅读,而非图书文献资源。
Q:这么说来,我市阅读的氛围不是很浓厚?
A:这仅仅是从馆内阅读群体层面而言,无法体现全民阅读状况。比如,市图书馆开馆近三年来,办理了5万多张借书卡,其中实际有效的有4.3万多张,去年全年的外借量突破90万册。从这个角度看,我市阅读数量还是挺可观的。同时,必定还有许多市民在馆外阅读。因此,具体阅读人群数据很难统计。
Q:作为图书馆馆长,你平时都看哪些书?
A:如果抛开专业趋向的阅读,我平时读书的时间不是很宽裕了,但还是会尽量挤时间,看看各种类型的书。不同的时期,阅读重点有点不一样。曾经有一段时间,地方志和一些地方文化的书看得多一些;有了孩子后,家庭教育的书也看一些;现在有时间的时候,也拣几本涉及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书看看。我发现,有时大制度在小单位里实施起来,会轻松些,实施成功了,也蛮有成就感的。
Q:你阅读是因为工作还是兴趣?
A:两者兼而有之吧。从目前来说,还是偏工作的多一点,我希望再过两年,市图书馆的方方面面都稳定下来后,我能有更多的时间,不带着任务与目的,读一些轻松的书籍。
Q:能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工作吗?
A:辛苦而又令人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