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纪实
  • 拓展趣事梁祝》不是我最好的作品
  •   刘洪玉

      初识何占豪,总惑于他的精力,一位80岁的老人却有着年轻人的精力,谈吐之风趣睿智,让人难忘。而当笔者再度与何占豪相遇,是在他八十华诞的演出现场,站在台上执棒的老先生体态如年轻人般轻盈,似乎在用音乐和身体对观众说话:“你们瞧瞧,我年轻着呢!”难怪杭州爱乐乐团的乐手说:这个老爷子实在了不得。

      《华枝春满——何占豪八十寿辰经典作品音乐会》早在2012年8月就被杭州市委宣传部定为2012西湖国际音乐节的闭幕演出项目,这已经是何占豪第三次与杭州爱乐乐团合作了。2009年,杭州爱乐乐团刚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音乐季上,他就以“梁祝故乡行”为主题,首次与杭州爱乐合作。当时正值杭州最热的季节,而他每次与乐团排练都会湿透几身衣服,后来老先生想了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每次排练之前,他都在后背垫上几块毛巾,用他的话来说,这种方法既吸汗又不会影响排练,而每天将近8小时的排练,何老一直不停地指挥,乐团年轻的乐手们都跟不上他的工作节奏,最后一个个讨饶,要求休息。

      2010年一场不同于以往的越剧《红楼梦》,在何占豪的指挥棒下诞生了,这一次的《红楼梦》是合璧的,用交响乐配乐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越剧委婉动人的抒情特色,交响乐的介入,改变了越剧的结构,还使得越剧更加煽情。对于这次演出的意义,何占豪说:“越剧要持续繁荣,必须要与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接轨。”原来“跨界”“混搭”这样很潮的词在何占豪心里早已经根深蒂固。

      他是音乐的“老顽童”

      何占豪是中国当代音乐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除了作曲外,他还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为我国特别是他的故乡浙江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作曲人才。“我这个教师有个特点,我很喜欢教戏曲的作曲人才。所以我可以自豪地说,浙江戏曲界的精英作曲家几乎都是我的学生。”何占豪说。的确,他的学生谈声贤、刘建宽、杨浩平、董东,都是浙江响当当的作曲家。何占豪曾透露他挑选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形象思维是不是很丰富,只有形象思维丰富的人才能将民族的东西与世界的东西很好地结合。”

      而何占豪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音乐上的造诣外,更是他为人处事的可爱风格。何占豪的学生罗成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听何老师的作曲课,大家备感亲切自然、生动灵活,他还会偶尔喜欢开音乐趣事方面的玩笑。”

      其实在何占豪身边终生受益的不止他的学生。他的儿子何岿也受益匪浅,“与父亲合作,像交谈,我们交谈的工具是音乐。”

      2012年《华枝春满——何占豪八十寿辰经典作品音乐会》上最吸引人的一幕是何占豪、何岿父子合作演绎《梁祝》,当年何占豪一直遗憾于不能亲自演绎这首乐曲,而何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何占豪这个遗憾。

      4岁开始拉琴的何岿,已经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梁祝》的,但那动人的旋律已深深刻在他的心底。父亲给他讲过许多关于《梁祝》的创作故事,也成就了他对这部作品的独到理解。

      何占豪说:“我儿子真的和我长得很像,有一次央视做节目还把他的照片当成了我年轻时的照片……”

      这次的杭州演出也是他们父子第三次合作《梁祝》了。1992年第一次录《梁祝》时,何占豪就非常详细地给何岿了整部作品。用何岿的话来说,父亲就像讲故事一样,把梁祝不同阶段复杂的感情都讲得清清楚楚。为了让何岿把《十八相送》一段表现得更到位,何占豪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心情作了比较,“就好比你的恋人4天之后就要去美国了,第一天跟对方讲不要忘记我,第二天、第三天重复同样的话,而到了第四天要走的时候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音乐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情绪。”

      “《梁祝》不是我最好的作品”

      提到何占豪这个名字,人们自然会把他与《梁祝》联系起来,见到他的每个人几乎都要提到经典名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对于这点,何占豪有些激动和无奈,“其实这很不公平。《梁祝》不能概括我的一切。许多内行人都觉得《龙华塔》超越了它。可它毕竟是代表作,我也没办法。”

      是啊,26岁那年,他与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风靡全国,也让何占豪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说起这件事,何占豪真的是“有苦说不出”。因为《梁祝》太有名了,它把其他的如《胡腾舞曲》、《龙华塔》、《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作品湮没了。

      作曲家崔炳元曾说过,《梁祝》成为经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含的中国民族元素。事明,国际上对于蕴含中国元素的音乐是喜欢的。那么,这就要求中国的音乐家们重视自己的民族性和民族元素,去打造有中国气质的音乐,“如果能,那么离下一首《梁祝》就不远了。”我们回头看看何占豪作曲生涯40多年的全部作品中,前20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形式的拓展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正如他的学生所言:“把戏曲、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混搭在一起,何占豪并不是第一人,但他却是最的那一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