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设备道具书籍
  • 研究生“低质化”:边偷菜边看电视也能毕业拓展书籍
  •   提要:“我们班上几个女生,研究生三年就是在两台电脑中度过的,一边玩偷菜游戏、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还绣着十字绣。这样也能顺利毕业,编程能力不比本科生强多少。”贵州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齐乐天这样说。

      许多以前看不上的企业,现在硕士们都在排着队递简历。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很可能在今年三四月份更加明显

      即将硕士毕业的赵菱,最近一直在找工作。2012年12月的一个周末,她连续两天赶到武汉大学[微博]参加周末双选会,但只投出了3份简历。

      “每投出一份简历,薪酬期望下降100元,”她苦笑着说。4个月来,她的薪酬期望值从最初的5000元“调整”到3500元。看到同校通信专业的硕士最低工资要求是6000元,作为文科生的她感觉“自惭形秽”。

      研究生一向被认为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但如今,“的女儿”也开始“愁嫁”了。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提供的统计数据,2009~2011年,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81.4%、81.5%、80.8%,分别比本科生高出2.3、1.3、 0.2个百分比,就业优势呈走低趋势。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2012年9月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则认为,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已连续3年低于本科生。该中心主任邱均平表示,对这样的结论“很多高校硕士生导师都有切身感受”。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和专科生的现象已持续多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信息显示,在该省2012年各层次的高校毕业生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3.95%,专科生为95.65%;研究生最低,为90.09%,已连续7年不如专科生。

      研究生就业,为什么难?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全国东部10个省、区、市的数十所高校,在对近百名教育界人士、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面对面中发现,研究生就业难的苗头确已,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趋势,高端人才就业难的现象引人深思。

      结构性就业难

      “比别人多读了3年,多花了好几万学费、生活费,耽误了3年工作机会,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每月工资只比本科生多几百块钱,甚至还不如本科生,这研究生真是白读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李岩感觉“压力山大”。

      麦可思公司调查发现,截至2012年11月14日,被调查的2013届未签约大学毕业生中,超过六成认为求职压力大,其中研究生求职压力最大。与上一届同期调查相比,高职高专生求职压力基本持平,本科生下降6个百分点,但研究生的求职压力却上升了3个百分点。

      根据记者的调研,当前研究生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就业难,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专业、性别、院校等差异性特征。

      从地域看,中东部人才富集地就业相对难。大学[微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介绍说,研究生就业的跨区域性很强,流向十分集中,主要聚集在中东部发达地区,这部分地区的研究生人才已趋于饱和。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提供了不少岗位,却难以招到足够的研究生人才。

      从专业看,文科专业就业相对难。“前程无忧”网校园招聘部2012年初对全国70 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11年9~12月,毕业生收到录取通知的数量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工程类”、“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

      /计算机网络等工程类”、“财务/金融/管理/贸易科学类”等三大类专业。记者走访高校也发现,理工农等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较为理想,文史哲法等专业就业不容乐观。

      从性别看,女硕士就业相对难。暨南大学[微博]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马钢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可分为四类人群:男、女本科生和男、女研究生,其中女硕士竞争力相对最弱。暨南大学每年办理暂缓就业的学生中,女硕士占多数。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男生,对已到婚育年龄的女生并不欢迎。而女硕士毕业时,多数正处于这一年龄段,在求职时也追求相对稳定、轻松的职业,造成竞争集中,就业难加剧。

      从毕业院校与初始学历看,非“211”或“985”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就业难。一些研究生反映,一些用人单位宁愿选择学校好的本科生,放弃本科院校一般的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微博]研究生陈光说,一些省外用人单位曾表示没听说过他就读的学校而将他淘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王晶说,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本科必须是“211”或“985”院校,而自己本科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简历立即被退回。这种现象令一些研究生感到不公,认为受到了歧视。

      需求不旺+渠道饱和

      中国人民大学[微博]经济学研究生张芳菲今年已投了三四十份简历,但只有不到1/4回了信。她告诉记者:“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太好,许多单位都在缩编,减少招人。很多同学虽然考下了很难考的注册会计师证,也进不了大公司。”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震荡,就业市场对于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减少,而、事业单位等传统“用户”吸纳岗位也很有限。需求不旺加之就业渠道饱和,导致研究生就业出现困难。

      “今年,制造业、IT行业等受调控影响用人需求量下降;金融类国有企业招聘量没有增加,外资企业减少;第三产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缩量;光伏产业彻底‘没戏’。”同济大学[微博]就业中心主任徐迅表示,“这些直接影响到对研究生的招聘。”

      “研究生起点较高,单位感到安排难度大,经济困难时期,研究生们的就业困难也更加明显”。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静锋说,从部分企业前期招聘进程可以判断,今年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可能呈现“早高峰、早收工”的趋势,预计后期可能出现毕业生需求信息迅速减少。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张得志也表示:“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很可能在今年三四月份更加明显。”

      与经济不利因素相叠加的,是传统就业渠道的饱和。中山大学[微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明章表示,“长期以来,研究生主要流向研究机构、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而近年来,我国正处在深化事业单位和推进国有企业的关键时期,体制内就业渠道对研究生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这些用人单位的编制是刚性的,只有减员才能增加,不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扩张。”

      [微博]大学[微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说,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容易就业,但冷门专业、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较难就业。尤其是女硕士、冷门专业博士、新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困难。

      辽宁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鲁焱对记者说,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但社会岗位的需求量却基本守恒,这导致学历市场贬值,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连年扩招+质量下滑

      飞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渴求着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仅用十余年时间就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开始研究生规模扩招,当年,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26万人,2013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已达58.4万人,十年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构数量及指导教师人数也迅速增长。教育部网站截至2012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有797所,研究生导师人数26万余人。

      研究生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而培养质量却未得到相应提高。“现在的博士生水平跟上世纪80年代的硕士生差不多”,在邱均平看来,如今的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兴奋点和好奇心,对科研提不起兴趣,仅满足于式的知识传授,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也提不出什么问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研究生扩招也对师资队伍等提出了严峻挑战。2008年,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微博]究生在10人以上,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而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就已属较高水平。

      “扩招速度太快,超过了学校和导师的承受能力。有的导师校内外带的研究生多达几十个,许多导师还有行政职务,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管那么多学生?”邱均平说。

      东南大学[微博]2012年上半年对2044名研究生的调卷发现,该校每周都与导师交流的学生仅有33.76%,40.66%的学生每月向导师汇报1~2次,19.81%的学生一学期向导师汇报1~2次,5.77%的学生和导师基本不见面。

      一位研究生对记者说:“一位导师教授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不可避免,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大幅降低,不被‘市场’看好也是必然的。”

      高期望值+低含金量

      “念了这么多年书,我不愿就低,希望找到挣得多、地位高的工作。”辽宁大学[微博]国际关系专业的一位研究生说出了这一群体的。部分研究生过高的期望值与较低的就职能力之间的落差,也是其就业难的内在因素。

      尽管研究生的学历“含金量”不足,但在一些研究生眼里,学历依然是其高于本科生的“资本”。江苏省教育部门的最近调查显示,本科生的工薪期待底线是2695 元,研究生则接近5000元。然而,这样的高期望值并未得到企业的认同,一些企业负责人更倾向于本科生,“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生源多、姿态低,对工作岗位认可度和珍惜度较高,跳槽几率小一些。”

      除了过高的期望值,部分研究生还缺乏求职训练,欠缺求职技巧。辽宁大学哲学系的梁强对记者说:“我出去实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生,就连复印机正复印、写作申请办公用品的公文这样简单的工作都不会。”

      “进入职场与在校不同,必须学会如何在职场上与人打交道,尽快适应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今年硕士毕业的张芳菲说:“但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教我们如何写求职简历这类简单的事情,希望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一些研究生已经开始“”转变观念,在就业的地域、岗位、薪资要求等方面放宽标准。“许多以前看不上的企业,现在硕士们都排着队递简历。”中国人民大学[微博]新闻学院研究生肖凌云说。中山大学[微博]院硕士研究生张鹏程则表示,现在很多同学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什么样的单位都会投一下。来自复旦大学[微博]等高校的数据更显示,今年有意向或者签约前往西部、基层就业的研究生毕业生有了大幅度提高。

      受访教育界人士认为,研究生就业难将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师范大学[微博]校长钟秉林对记者说,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研究生培养投入,每生每年教育经费已达1.2万元,学术型研究生学费全免,专业型研究生交纳1/2或1/4学费。但研究生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带来了过度教育、文凭贬值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没有充分发挥,还有可能带来国家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受访业内人士和就业领域专家表示,一方面研究生应该“转观念”,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就业服务部门也要强化研判和分析,大力开展职业素养宣教、就业心态,提供并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引导,出台鼓励政策,建立引导高端人才去西部、去基层的“绿色通道”,避免研究生出现待业人数累积扩大、啃老现象加剧、人才浪费等现象。(文中受访研究生均为化名)

      就业难“追问”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就业难苗头已经给出了警示——高校输出的“合格”研究生,有时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同

      东南大学2012年对2044名研究生的调卷发现,79.7%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原因是缓解就业压力或谋求理想的工作。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再加上扩招后导师疏于监管、毕业松等原因,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把学校当成了“游乐场”,“放羊”现象屡见不鲜。

      “我们班上几个女生,研究生三年就是在两台电脑中度过的,一边玩偷菜游戏、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还绣着十字绣。这样也能顺利毕业,编程能力不比本科生强多少。”贵州大学[微博]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齐乐天这样说。

      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研究生就是如此懒散地度过了三年难得的深造时光。当如此状态的研究生进入竞争激烈的职场,就业难也就成了必然。

      选拔标准“重分轻能”

      “有的考生从本科二年级就开始进行考研[微博]复习,不参加实践活动甚至逃掉本专业的课;一些学校还用各种办法鼓励学生考研,以考研率作为招生资本,被戏称为‘考研’。这使得研究生院中聚集了相当一部分‘职业考生’”。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明章这样描述部分研究生的“入口”状况。

      硕士选拔标准决定生源质量,影响培养质量。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的研究生选拔标准“重分轻能”,难以实现“以才择人”。一些考研学生反映,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公共科目外语和占据了很大比重,这加重了考生负担,更挤占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

      重笔试、轻面试的现象,也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现在国家统一分A、B区划定分数线,[微博]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报考人数多,可以实现差额复试,生源质量有;但一些知名度不高、报考人数不多的二、三流大学,本来上线的人数就少,没什么选择空间,为了完成招生名额,面试就只能走过场。”常州大学[微博]研究生部主任潘建波说,“‘宁滥勿缺’‘降低门槛’后进入的准硕士,本身素质就不达标,将来就业很可能问题多多。”

      辽宁大学化学院每年招80多个硕士研究生,有近70%来自于“二流”高校。院长张向东说,这些学生的水平还是差了一点,的确让导师左右为难:在他们身上投入较多精力,会导致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下降;只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或辅助性的工作,又无助于提高其能力水平。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两类。前者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后者则是教学和科研人才。“目前的考试制度,使得这两类研究生的生源难以在选拔阶段加以区分”。潘建波说,两者都是由国家统一录取标准,选拔方法也一样,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学生究竟是适合钻研学术还是适合行业难以体现,不利于选拔出真正有学术潜力或专业能力的学生。

      学以致用强于空谈理论

      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过分强调理论素养和学术能力,培养过程缺乏特色,导致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展不均衡,很难学以致用。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这不仅难为了找工作的研究生,也急坏了找人才的用人单位。

      云南建工集团人事部经理李帅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年未变,有的教授还沿用多年前的教材,学科前沿没有及时引入教学。了解学科尖端和行业前沿的研究生,是越来越难招到了。”

      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使一些研究生在求职时劣势明显。辽宁大学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周文说:“我们学理论多,天天抠书本,研究别人写过的东西,实际操作的内容学不到,就业时特别尴尬。老师们还不如带着我们出去拍拍片子,增加‘实战经验’。找工作时,拿着作品总比空谈理论强得多。”

      由于缺乏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不少硕士在读书期间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寻找不痛不痒的实践机会。华南师范大学光学硕士何乔春研究生阶段只有一次实习:本校宿舍区日用品销售,负责约500间新生宿舍扫楼式销售,参与前期进货和售后处理。“我也想进一些专业对口的科研院所或者相关企业锻炼,但实在没门。现在的实践经历,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者在调研中接触到的一些研究生,专业课程较为繁重、导师要求较为严格,自己也争取了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尽管读研期间比较辛苦,但他们面对就业时更加自信、轻松。

      “文学硕士的课程相对轻松,从研一起我就注意拓展课外知识和寻求实践机会”。湖北大学[微博]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张又琳说在导师推荐下,前三个学期就阅读了20多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参与了武汉天河机场文化建设、大别山石头咀镇农民思想状况及家庭状态调查等多个项目,又自学了社会学、教育学、数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软件使用等,研二时还到一家环保企业和一家基层土地储备中心实习。“现在面临就业,我的心态很平和,相信自己所学一定有用武之地。”

      即将在今年毕业的郑宇航,是[微博]应用数学系研究生。早在2012年10月,他就顺利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我读的研究生是两年制,这一年多来导师始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从周一至周六,早八点到晚上九点半,大家不是在课堂就是在实验室。一入学我们就参加了研发虹膜识别系统、面像识别系统等前沿实验,除了数学知识外,还大量学习了计算机知识、经济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大负荷中,他找到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也赚到了求职的“本钱”。

      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所学课程实用性更强,就业目标也更明确。辽宁大学专业硕士祁阳说:“我们入学时,就明确将来要做律师或,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每周有4天全天8小时上课,课程量非常大,都是专题式的研究。还经常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到校来给我们作报告,帮我们树立逻辑思维。研二时,90%以上的同学都通过了司法考试。回头看这几年,觉得没有白学,对自身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更清晰了。”

      硕士质量不能自说自话

      “过去,研究生是‘物以稀为贵’,高校毕业一个社会吸收一个。‘进多少、出多少’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不可的‘生产’。”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对记者说,“直到现在,能不能毕业还是高校说了算,但能不能就业绝对是社会说了算。研究生就业难苗头已经给出了警示——高校输出的‘合格’研究生,有时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康为茂说,一些不适合深造的本科生跻身研究生队伍,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或混日子,或到校外揽兼职、挣外快,目的功利,学风浮躁,缺乏真才实学,甚至难以完成毕业论文。这些“不学无术”的学生,也能顺利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处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责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价,而“自体评价”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社会评价机制的缺失,让硕士质量渐渐来自学生、家长[微博]、用人单位甚至是导师自身的认同:学生觉得硕士教育作用不大,家长觉得国内硕士含金量太低,用人单位觉得硕士生还不如本科生好使,导师觉得硕士水平比不过十年前的本专科生。”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已经从“较单一的教学科研型人才”向“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辅”转变,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高校再也不能自说自话了。

      (文中受访研究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