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设备道具书籍
  • 拓展道具120年汉冶萍铁存废引争议 部分段将下埋
  •   穿越时代的汉冶萍铁

      楚天时报讯 记者王焕冬张夏夏蔡梦帷/文卢君晨/图

      “汉冶萍铁连接了黄石工业遗产文化线,这条铁也是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铁,有120年的历史。但今年黄石市与武汉铁局签订协议,要拆除汉冶萍这条铁。如何处理好与发展的关系?”

      9月22日,第二届矿冶文化论坛互动环节,一位专家的发问,引起在场人士热议。

      百年铁面临拆除

      今年5月8日,黄石市与武汉铁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城市建设规划利用铁黄支线新下陆至黄石东段铁所占土地,适时停止该段铁运营并拆除。

      林是北师范学院矿冶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他眼中,这条铁“奠定了黄石城市的框架格局”。

      据了解,1890年9月,张之洞派员在大冶铁山铺成立大冶矿务局,建设大冶铁矿采场。为把铁山的矿石运往汉阳铁厂冶炼,决定修筑一条从老铁山山麓通往石灰窑江边的运矿铁。1891年4月,由工程师设计的汉冶萍铁开工兴筑,1892年8月竣工。全线72华里,6条小支线,设铁山、盛洪卿、下陆、石灰窑4车站,下陆车站为中心车站。

      如今,在黄石境内的嘴、陈家湾等区域,仍可看到这条年代久远的铁。据了解,协议拆除的新下陆至黄石东段铁,全长15公里。

      铁运输功能已

      黄石市市长杨晓波表示,市2009年曾专题研究此事,决定拆除是因为汉冶萍铁新下陆至黄石东段,货运、客运等运输功能均已,“货运功能会被改扩建的山南铁取代,客运功能也会随着武黄城际铁的建成通车而。”“同时,这条铁对城市分割的副作用大”,杨晓波说,横贯市区的铁,不利于黄石的城市发展。

      现实中,由于铁线穿越市内嘴、陈家湾等主要区域,让交通拥堵成,交通通行压力越来越大。刺耳的火车汽笛声,也让铁沿线及附近居民叫苦不迭。

      断续式留存记忆

      “汉冶萍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有关于张之洞以及与中国近现代化密切相关的遗存,都应该下来。”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沈海宁表示,省文物部门与有关部门衔接,立即调查此事。

      杨晓波表示,根据规划,汉冶萍铁所构成的空间线,依然作为城市的交通干线,保留空间廊道;部分地段的铁采用下埋并制作标识,断续式,作为文化遗存的记忆和旅游景观线。

      百余专家献智工业遗产

      时报讯(记者王焕冬)作为“两节”的重要活动,第二届矿冶文化论坛22日在黄石举行,百余名国内外专家齐聚黄石展开学术研讨。

      国家文物局文物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院李培德等1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与人类文明”主题,分别作精彩。当日下午,来自、北大等研究机构的文化遗产专家为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专题咨询。

      专家们认为,以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旧址、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工业遗存的富集程度世界罕见,是中国古代工业和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具有相当的考古、技术和审美等价值,并加强挖掘和规划,注重在中利用,赋予工业文物以生命力,增强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矿冶文化论坛精彩观点

      矿冶材料人类文明发展历史

      黄石市工业遗产片区留下了大量的劳动资料,包括各种生产工具、土地、厂房等。其生产的材料是铜、钢铁、水泥等。以“矿冶”为核心,即符合原产真实,彰显了黄石工业遗产特色,更是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

      事明: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吸引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材料的发明使用是分不开的。可见,黄石工业遗产,虽然“产”的是矿冶材料,但“遗”的却是人类文明,其历史社会价值,不言而喻。——黄冈电视大学校长、研究员李儒科打造黄石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平台

      工业遗址旅游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的主题旅游活动,工业遗址旅游在国外开发较早,有许多成功和典型案例,国内只是近年来才受到旅游业的关注,工业遗产旅游在黄石市得天独厚,基础条件相当好。

      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

      华新水泥厂旧址除按一般形式建展览馆外,华新工业文化的发掘,可将城市人文特征与原有的生产设施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特有的工业文化展示,原有的储藏罐、传输带、生产厂房等都可以成为拓展音乐表演道具、酒吧廊、生态餐厅、创意园、工业文化展示厅以及现代艺术展览等,变成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旅游商品,形成黄石工业文化记忆库、展示厅和集散地。——政协黄石港区委员会(记者张夏夏罗琴整理)

      工业遗产要“活化”申遗应打运动战

      记者王焕冬蔡梦帷

      去年,黄石市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和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等四处工业遗产“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初评,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9月22日下午,黄石市邀请阙维民、李伯英等知名专家,为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遗“把脉”。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是学者们最一致的声音。

      旧厂房变音乐厅

      “能不能将的厂房作为音乐厅、游客中心、活动中心,使现代人能参与其中?”大学城市与学院教授、博导阙维民提出,工业遗产地可以在中改建为公共场所,恢复其聚集人气的功能。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匡的支持,“工业遗产不同于传统文物,要赋予其生命力,需要活化,一些废弃的老厂房,现在是设计中心,大焦炉还被成餐厅。”

      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沈海宁认为,工业文物并非不能动,而是要在中加以利用,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恢复古董的生命力。

      阙维民说,“如果工业遗产地仅仅是按照旅游地的标准去做,大批旅游设施的建设,最终带来的肯定是对工业遗产地的。”

      去萍乡寻找焦炉

      1994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曾被列入世遗预备清单,但最后遭淘汰。

      据了解,界遗产名录中,我国属于产业类的只有都江堰,2004年后,每年都有3至4个工业遗产类项目申报成功。

      李匡说,工业遗产申遗,黄石是不二之选,“以汉冶萍为代表的工业遗产,是中国近代自主发展工业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品。这一片区申遗,非常合适。它将填补国家在这方面的空白,丰富国内世界遗产类型与内容。”

      他,黄石挖掘工业遗产,不仅要着眼于古代,还可以与当下联系在一起,“比如大冶有色与铜绿山之间关系,它是我国‘一五’时期发展重工业的缩影。”

      大学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伯英认为,黄石的工业遗产,从单体上看不出属“第一”,但从整体富集程度上看,世界罕见。黄石可以考虑打“矿”牌。关于冶铁的整个过程缺少焦炉,如果能够和江西萍乡的煤矿联系起来,那就更加完美了。

      别“坐”着申报

      作为国际工业遗产协会的阙维民,黄石市可以请该协会专家有针对性地考察指导,“日本九州的一个工业申遗项目,已经请了三年,一项项对照着整改申报。”

      他提出,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应注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不妨与西塞神舟会结合起来,因为在青铜文明时期,放龙舟是代表性的活动。青铜为放龙舟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年汉冶萍去国外聘请专家、引进设备,由此带来了人的交流、技术的。如果从世界层面、亚洲层面来思考与阐述,它的价值更有力。”刘伯英说。

      “申遗应该打运动战,不能坐着申报。”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沈海宁,黄石应将规划、遗产地周边整治、价值挖掘等工作综合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