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常务副专员闵卫星(右二)在基层检查指导工作。
新起点 新 新举措 新跨越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开展创新工作综述
上海市委、市对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提出了“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上海援藏工作新跨越”的要求。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紧紧围绕这一要求,牢记重托,不辱,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认真分析了援藏工作的新起点,探索形成了援藏工作的新,开拓创新了援藏工作的新举措,实现了援藏工作的新跨越,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新起点
形势与任务的变化
围绕如何认识市委、市所说的新起点,上海援藏干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第六批援藏工作与前五批援藏工作在起点上究竟有什么不同?换言之,新起点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分析认为:
新起点之一从全国援藏工作大背景来看,根据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明确从第六批援藏工作开始,援藏省市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作为对口支援的资金。由此上海对口支援的资金总量达到8.23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这8.23亿元相当于前五批上海援藏资金的总和。怎样用好这笔资金?这是引发第六批援藏干部思考的一个问题。
新起点之二从日喀则地区实际情况来看,2010年日喀则地区有72万人口,面积18.2万平方公里,P总值达到83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日喀则地区人民究竟需要什么?援藏,援什么?建楼堂管所不行,撒胡椒面分摊不行。援藏资金用在何处,既要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又要体现上海特色,这是值得第六批援藏干部研究的一个课题。
新起点之三从援藏政策来看,在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调研之初,国家发改委对援藏项目建设出台了新,即“两个倾斜”:援藏资金要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群众倾斜。在投入比例上明确援藏资金的80%要投向基层和农牧民群众。可以说,这个80%是上海援藏首次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这是需要第六批援藏干部把握的一个重点。
新起点之四从援藏干部队伍构成而言,上海选派的59名援藏干部,与前五批援藏干部队伍明显不同的是:这批援藏干部平均年龄38.5岁,较以往历届都高,意味着这些干部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平均学历高于往届,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17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有率37.4%,意味着干部文化素质有较大提升;新增8名专业技术干部,是历届干部中最多。另一方面,由于援藏资金的财政统筹,援藏干部跑项目、拉资金的任务减轻许多,相反,干部援藏压力陡增,这是第六批援藏干部面对的一种新变化。
新起点之五第六批援藏干部认为对市委、市新起点的认识,不应只局限于对援藏政策、援藏、援藏任务的思考,更应该从上海的视角提升对新一轮援藏的思维层次。上海是中国经济高速运行的火车头,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如何把上海经济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贯穿到援藏实践中去,这是期待第六批援藏干部突破的一个新领域。
新
思想也是生产力
基于对市委、市新起点充分认识基础上,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在新一轮援藏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并通过拓展这些新来促进援藏工作的深化,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民生为重,人本为先
援藏资金用来做什么?是不是只满足于做几个大的项目,抓几个突出的亮点?说实话,上海第六批援藏资金量确实很大,要是真的做几个大项目,绰绰有余。但是事明大项目建设,如果不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如果不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往往容易变成花架子工程,几年过后可能沦为当地的鸡肋工程,反而会成为当地的一种负担。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在进藏调研期间,发现援藏项目建设多囿于小单位格局,散而乱,功能发挥不合理。对上海的援边工作曾批示要求,上海的援边工作要体现出上海人民对受援地区的关怀。俞的这一要求给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以重要:要体现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就必须使援藏资金、援藏项目的建设让日喀则地区老百姓受惠受益;就必须以民生为重、人本为先,一切以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然,这与中央两个倾斜的政策是不谋而合的。为此,上海扎扎实实地将8.23亿元的80%投向对口支援的五个县,而地直单位只留下20%。这个比例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这种比例上的变化,决定了上海的援藏项目必须让当地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所以,上海第六批援藏项目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少了,花架子工程少了,项目不再求大求全求洋,而是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实事,真正实现上海援藏做的项目让当地人感受到上海人民的关怀。
建管并举,强化管理
上海援藏干部来到日喀则后,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是,日喀则市的城市硬件建设实际上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落后,经过国家几十年的投资,经过17年援藏的努力,整个城市的硬件基础已经初具规模。在上海对口支援的五个县,城镇化步伐发展很快。但与日新月异的城镇面貌相比,整个日喀则地区的城镇化管理水平却略显滞后。刚的公,由于管理跟不上,重型卡车肆意碾压,过不了几个月,需要重新维修;造了一栋新楼,由于物业管理跟不上,新楼变为旧楼;城市出租车像野马一样奔驰,危及人身安全……
日喀则地区现在缺什么?第六批援藏干部认为缺的不是高楼大厦,缺的是现代城镇管理,缺的是提升城镇功能的,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观念问题。上海援藏要带来什么,就是要带来先进的管理。所以在做项目建设时,特别注重建管并举,尤其强调管理。援藏以来,通过运用上海先进的城镇管理,使对口支援五县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城镇的绿化、净化和美化,体现了上海特色。
虽是过客,不当看客
必须坦率承认,援藏三年,第六批援藏干部是过客,但是新形势、新任务决定援藏干部不能再以过客心理、看客心态面对援藏工作。随着8.23亿元援藏资金的落实,第六批援藏干部不可能也没必要像以往那样需要频繁地往返内地拉项目、找资金。这就决定了援藏干部必须保持很高的在藏率、在岗率,要把更大的心思和精力放在任职工作上。
许多援藏干部都是所在受援单位领导班子,还分管一摊工作。岗位职责决定援藏干部们必须参与到当地的工作中,而不能仅仅当个看客。特别是对口支援的县委既是援藏小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又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这一批援藏干部,文化素质相当较高,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当地干部群众举办、开展授课等,不断拓展智力援藏的内涵,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关心不当外人,管理不当客人。大家始终把驻地视为故乡,把群众视为亲人,以昂扬的状态,心地投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稳工作之中。
提升能力,队伍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认为,援藏不仅仅是搞项目建设,也不完全是任职工作担纲重任。要深化对援藏工作的认识,需要更宽广的思维。援藏干部们认为,要把援藏的过程作为对干部意志、砥砺品性、党性、提升能力的过程,不仅要在当地留下好的口碑,还要从战略发展的眼光,为上海打造一支坚定、德才兼备、经过艰苦的干部队伍。一是思想建队。鼓励干部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有的同志3年期间读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15卷本,不少同志结合学习思考在国家级、省级理论刊物发表20多篇文章。二是制度管队。严格执行“五个严禁”的纪律要求,严格请示报告、请销假等制度。时刻提醒援藏干部要慎微慎小慎初慎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交的人不交,不该干的事情不干,引导大家自觉筑起思想防线、政策制度防线、防线。三是人文强队。为每个援藏干部办了“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学习卡,便于大家网上学习;专门举办“历史与文化”系列,邀请资深学者授课;在援藏干部之间,努力营造坦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三年援藏,一生情谊”。
新举措
求真务实、实干创新
好的仅仅是开始,更重要的付诸行动。而行动的关键是实干加创新。实干是基础,创新是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上海市第六批援藏注重工作创新,以一项又一项援藏工作的新举措,破解难题,追求卓越,扎扎实实为受援地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新农村建设惠及农牧民群众
针对国家主力资金投入不足,江孜县及时使用援藏资金拾遗补缺,为全县19个乡(镇)困难群众投入900万元,采用集中点建设和分散户补贴两种形式,重点解决250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安居房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受益人口达1123人。上海市第六批援藏解决了江孜县最后一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住房问题。
定日县是整个自治区流浪乞讨人员最多的“源生地”。由于居无定所、四处游走给社会带来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根据这一情况,定日县投入援藏资金近500万元为流浪乞讨人员建设了集中安置点,目前已完成74户300余人的固定住房建设。为防止这些人员继续流浪,还为他们配套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协调解决了劳动力配给,让他们真正有田耕、有牧放、有饭吃、有屋住。这些举措,为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的流浪乞讨人员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新思、新做法。
亚东县以“9·18”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整体重建受地震重创的嘎林岗村,结合菌类建设项目带动产业复兴,促进农民就业,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该项目占地面积140亩,总投资4000万元,采用“公司+”的模式,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亚东木耳为主的菌类“一条龙”式现代农业示范。这个项目的实施,一是可以拓宽灾后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二是为亚东灾后重建尤其是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三充分发掘亚东自身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为灾区群众提高受益面。
新城镇管理展现上海特色
现在,一进入拉孜县城,给人的印象,倒不是高楼建得多了,而是城市焕然一“净”,让人眼前一亮。到处乱停的牛车马车不见了,满地的牛马粪便不见了,边随处可见的烧烤沽酒的摊点不见了,生活垃圾也不见了。在整洁有序的街面上,能够看到现代化的垃圾清扫车、洒水车、电动环卫车、执法车,这与上海好像没有什么差距。
这是拉孜县新城镇管理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组建队伍。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清洁环卫队、自来水队、城市绿化队。二是完善装备。投资160万元购置了巡逻车、垃圾清运车、垃圾清扫车、洒水车等,满足了城市管理的基本需要。三是加强培训。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实行全员半军事化管理,细到执法礼貌用语、姿势都有具体要求,了执法的文明、规范。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拉孜县城镇管理办法》、《拉孜县城市卫生保洁责任区制度》、《拉孜县城市生活垃圾定时清运制度》、《拉孜县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制度》等规章制度。
他们还强化联合联动。充分发挥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联动稽查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商业经营联合会,消除商户对惯有的对立情绪,变“管商户”为“商户管”;改变的“单打独斗”,实行商户“门前三包”制和行政企事业单位责任共担制,使权责更加明晰;在中小学成立城市卫生清洁小组和“小小队”,从娃娃抓起,文明新风,形成城市立体管理模式。拉孜县率先采用上海管理模式,提升了城镇管理水平。近期,日喀则地区在该县召开了现代城镇化管理现场会,为打造日喀则地区“西部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训探索全新尝试
在智力援藏、人才培训方面,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注重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创新求实效。援藏以来,安排计划内培训资金1800多万元,实施培训72批,2442人次,其中,培训党政干部队伍25批,10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40批,1083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批,359人次;组织计划外培训41批,1073人次,投入资金614万元;组织各级党政干部30人到上海挂职锻炼。地区行署、国资委、发改委、建设局、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等系统的援藏干部在做好“动作”的培训外,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自选动作”培训平台,为当地培训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由地委组织部援藏干部牵头搭台,宣传、文化系统援藏干部担纲评委,成功举办了日喀则地区首届青年干部理论研讨班,该班主要分为、理论交流、辩论赛三个环节,其中组织全地区青年干部对时下热点、难点问题的辩论在当地还是头一遭,效果之好出乎意料。“引资重要还是引知更重要”等8个结合当地实际的辩题,引发了青年干部的深入思考和激烈讨论。整个、理论交流、辩论通过多种的反复转播,培养了广大青年干部好学、好问的学风,激起了他们干事创业的,而一些参训的优秀青年干部也进入了各级组织部门的视线,为下一步培养、使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011年6月,上海检察院、上海法院系统援藏干部侦办审理了日喀则地区历史上贪污犯罪数额最大的一起案件。考虑到该案在日喀则地区的影响,上海援藏干部决定以此案的庭审为契机,全面引入上海庭审模式,通过庭审程序与环节的展示,向当地系统传递国内最新办案庭审。正式开庭时,日喀则地区检察院反贪、公诉部门全员出席旁听,地区大部分县级法院及地直法院机关人员也在现场观摩,取得了良好的办案示范效果。
行政体制勇当尖兵
2012年6月,上海第六批援藏拉孜小组针对县域行政管理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治区率先推行《向乡镇下放部分事权的实施方案》,以便民、利民、为民为旨,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除了法律法规明令外,所有面向三农的职能和事权都逐步下放到乡镇。
拉孜县下放事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项目初审权;二是项目知情权;三是项目参与权;四是项目评议权。目前共下放了51项事权。通过下放事权,使工作重心下移,逐步建立了“两级,管理”的新行政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乡镇在辖区中的综合管理作用,更好地发挥委办局对乡镇的专业指导作用和乡镇在辖区的综合协调作用。目前下放事权的效果反应良好,行政效率大为提升,基层干部参政议政行政的热情大幅提高,群众满意度空前跃升。拉孜援藏小组运用上海经验 、效仿上海模式、体现上海智慧、在行政机制体制上走出了创新之举并发挥了样板效应。最近,自治区和日喀则地区分别转发了他们的经验做法。
基层党建创新模式
定日援藏小组在基层党建工作调研中发现,定日县贫困比较多,有300多人,占全体的比例相当高。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是这么多贫困,让老百姓如何理解的先锋模范作用?又如何指望这些带领百姓致富之?为此,县委县着手开展贫困帮扶活动,投入108万元作为小额贷款资金,提供给贫困创业。岗嘎村的片多原先在贫困线以下,今年得到该项目的3万元贷款,开了一家馒头店,如今一个月的纯利润就达2000元左右。片多说,这笔贷款不用付利息,还没有的还款期限,能够让贫困们放开手脚去创业。上海援藏资金帮扶落到了实处,不仅能够改变贫困的现状,而且带动了周边百姓一起创业,这种创新基层党建的模式给当地干部群众的震撼常巨大的。这一举措探索了如何结合实际让贫困脱贫致富的新子,为在新时期如何找到加强农牧区基层党建契入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新跨越
上海援藏工作创造的多个第一
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依托强大的新,借助成功的新举措,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实现了哪些新跨越?在这里,上海市援藏工作更愿意用事实说话,用上海援藏在日喀则乃至创造多个第一,来回答这个问题。
民生工程领域里的第一
萨迦县城所在地萨迦镇距日喀则市150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常年寒冷干燥,多风沙,是上海对口支援五个县中自然条件最艰苦的县之一。艰苦到什么程度?萨迦镇常年缺水,群众饮水困难,且地下水含汞量偏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为此,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在深入论证基础上,下决心开工建设萨迦县供水工程。该项目着眼民生大局,旨在改善和提高萨迦县农牧民群产生活基本条件,是上海援藏资金单体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将新建截潜流取水口1座,100立方沉砂池1座,无缝钢管引水管道9公里,新建配水管线米,净水厂1座等。该项目的建设,将彻底解决萨迦县广大农牧民群众喝水难、用水难问题,萨迦县城老百姓将第一次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这是上海援藏为萨迦群众做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
医疗卫生领域里的第一
2011年10月17日,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楼完成竣工验收。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总投资399万元。该影像楼功能设置科学合理,实现了内地现代化医院“门诊、检查、住院一体化”流程设计,极大方便了广大患者就医就诊,大力提升了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诊治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援藏投入900万元引进第一台超导核磁共振仪,填补了自治区尖端医疗设备领域的空白。卫生系统援藏干部申报的《IFH-1基因与高原习服关联的研究》课题被上海市科委部研究计划立项,开创了日喀则地区医学课题立项的先河,该课题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日喀则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标;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筛查和赴上海手术是日喀则地区援藏四省市中率先启动和效果最好的,首批15名儿童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科技教育领域里的第一
针对日喀则地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基础设施差、检测手段少、人员素质低的现状,上海援藏干部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完成了“国家部地区药检所仪器设备配置项目”约200多万元实验室仪器的安装、调试和人员操作培训,并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计量认证,成为除自治区药检所外,七个地市第一所具有检验能力的食品药品检验所。同时,还将为阿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成为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在后藏地区的技术支撑平台。
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建设是上海援藏的重大民生工程。从第四批援藏至今,上海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第六批援藏重点建设了该校的高中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师住宿楼,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上海援藏不仅重视学校的硬件投入,还特别注重学校的软件建设,全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高中部第一届毕业生,在2012年的自治区高考升学率排名中,名列第一。
文化援藏领域里的第一
上海宣传文化系统的援藏干部,充分利用上海优势,积极挖掘资源,深化文化援藏内涵,创造了在日喀则地区乃至境内的多个第一。如对日喀则新闻演播大厅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在采访、编辑、导播等方面大力,使日喀则拥有地区级台中最好的演播室,新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地区级中的一朵奇葩。同时,投入援藏资金335万元购置数字机顶盒台,免费赠送给日喀则市数字电视用户,日喀则市民第一次看上了高清数字电视;在日喀则重点文物“江洛康萨”修缮工程中,投入援藏资金1198万元,目前已顺利竣工,成为后藏地区最具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日喀则山博物馆在第四批、第五批援藏打造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第六批援藏突出抓好软件建设,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聘请专家现场指导,使内部设置、功能定位更趋合理,并新征集各类馆藏文物近3000件,使后藏地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可供参观的第一家博物馆;日喀则率先在七个地区实行对开大报,的发行量、广告额度位列自治区七个地区之首,汉文报报头由全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题写,进一步提升了报刊的知名度和文化含量,创造了报业史上的第一。
(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供稿)(本文来源: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