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室内课程
  •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出席医学在线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培训暨人卫慕课课程建设
  •   第三,结合我国在线课程建设及应用的整体情况,王教授对课程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是国内主要课程平台的课程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呈现形式:绝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设计采用“讲授型”的授课方式;其他补充形式有“自主探究”和“分组协作”:通过随机分组与合作交流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或专题讨论任务,同时为学生学习者提供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源;实时和非实时教学:在线直播课程,利用交互式设备实现师生实时交互;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师生面对面。二是国内主要课程平台的课程开课模式:随堂模式——在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自主模式——随时加入、退出;直播模式——严格时间节点进入,支持观看回顾。三是国内主要课程平台的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作为网络课程直接用于修学分;线上课程加线下教学翻转课堂创新;课后学习资源的拓展,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四是在线课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在校医学教育——共享校际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毕业后教育——临床实习后,利用慕课进行巩固和深度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前沿知识技能、资格考核、培训、学历提升等。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医学在线课程建设面临以下问题与挑战:一是课程设计和服务支持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缺乏创新,大部分MOOCs并没有充分利用其大规模、的特点来设计联通的教学模式,而是沿用了传统的听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服务支持整体薄弱,课程总体交互水平偏低且严重不平衡,有八成以上的学习者有交互学习意愿,但在近七成的课程中,老师并未回复过学生帖子。二是在线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应用须进一步推广。中国的慕课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在线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应用仍属于起步探索的阶段,在线课程应用模式主要还是作为课后学习资源的拓展;与其花费过多课堂时间讲授网上随时能涉猎的知识点,不如用更多时间实现教育的更深层次目标,有效地把学生的认知高层次思维能力;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迎接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满堂灌”“单声道”的传统教学模式。三是还缺乏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现阶段,社会、高校对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取得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在线课程的质量、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者的身份确认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质量被质疑,原因是尚未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课程认定标准是在线课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在线课程建设模式。在线课程的发展取决于高校、平台营运商;高校建设优质课程取决于教学质量驱动;平台建设与推广取决于商业利益驱动;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构建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共享的前提下,探索增值服务模式是方向,如:个性化、实时的在线服务,面向新技术新方向建设微学位课程和学位课程等。王教授强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是在线课程建设的初心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结合自身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探索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经历,以及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建设前沿的研究与学习,王教授最后分析了国内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同致力于医学慕课建设的探索者们:一是未来的线上教育将和学校教育彻底融为一体;二是从大规模的普及教育转向对学生层次的有效把握;三是将现有在线课程分类聚集,形成有专业方向或提升工作技能的课程群,并提供学位证书、技能证书;四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在线学习取得的学历和在校学习取得的学历之间的区别将会逐渐降低;五是xMOOC模式与cMOOC模式的融合,多种教育模式将多元并存;六是在线课程的教学互动方式将从单一平面视频教学向立体化、数字化教学发展;七是慕课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成为现实;八是在线课程将成为医护人员保持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

      据悉,本次会议交流了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的认定情况,开展了课程建设与制作培训,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探讨,给慕课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会议还对人卫慕课既往工作做了总结,并对获得2017年度国家级精品在线门课程及课程建设组织工作较为突出的11所院校进行了表彰,王庭槐校长作为颁嘉宾为获单位颁。会议同时发起了全国在线课程设计与微课建设比赛。(通讯员:杨佳妮 刘英 曹颖男)